12月 31, 2006
12月 14, 2006
12月 13, 2006
12月 06, 2006
12月 05, 2006
[偷的]培養讚美的品格
培養讚美的品格
青少年體驗式學習的品格教育
品格地圖
一、讚美的意義
韋氏辭典對「讚美」的解釋包括「訂價格」或「估價」,或是「評定價值」、「表示贊同或讚許」,另亦有「用歌或其他方式高聲榮耀(神)」,因此,讚美有「說好話、高舉好處、榮耀」之意。
讚美表示積極肯定被讚賞的對象,當人讚美上帝時,即表示肯定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旨意,並接受祂為我們所預備的環境,正如保羅所說:「要常常喜樂,不住的禱告、凡事謝恩,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。」(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6~18節)。讚美上帝亦能讓我們專注祂的美善的本質,使我們能用愛心及正向的眼光欣賞他人的特質,讚美他人的優點。
二、讚美的重要性
「讚美建立你和別人之間的親密關係,讓別人覺得你溫柔體貼,可以提昇你的自信,甚至會改變別人的行為。」(唐納‧摩因)真誠的讚美,可以讓被讚美的對象感到愉悅及高興,對於自已之所以被讚美的優點,感到無比的榮幸,並激勵他更努力地去實踐美好的事物。
三、培養讚美的品格
青少年處於人際關係的探索階段,由於缺乏耐心與包容,有時會抱怨批評家人及朋友,以致傷人自尊,惹人討厭,若能學習適當的讚美他人,可以使自己在人際關係及人際溝通上通行無礙。
體驗學習
一、活動人數:12~16人
二、活動器材:A4白紙、筆
三、活動帶領:
(一)暖身活動—優點轟炸
★體驗目標:學習如何讚美別人,並經歷被讚美的喜悅。
★活動規則與流程:
1.帶領者發給每人一張A4白紙,將自己的名字寫在最上方。
2.請在紙上寫下自己兩項優點。
3.寫完後每人同時將紙條傳給右邊的人,請在紙條上寫出左邊伙伴的一項優點,但不可和已有的表達重複。
4.傳完一圈後,每個人拿回自己的紙張,並依序將紙張上的優點唸出來。
★引導分享
觀察性問題(What):整理活動經驗之引導分享
1.看到別人對我的讚美時有何感受?
2.這是我已知的優點,還是自己也還沒察覺的優點?
★帶領技巧與注意事項
上述活動亦可變化成「優點紙盒」方式進行:
1.每人做一個紙盒,並在紙盒外的四面上寫上最能代表自己外在或內在特徵的形容詞。
2.發給每人小紙片,數量和小組人數相等,請成員試著寫下其他人兩項的優點(不用署名)。
3.寫完後,投入該成員所屬的紙盒中,等全體都寫完後再統一拆開。
4.請每位成員輪流唸出別人給自己的讚美,並且試著猜出是何人所給的回饋。
(二)品格體驗活動—讚美洗車機
★體驗目標:練習衷心地讚美他人,並經歷彼此讚美的喜樂。
★情境催化:觀察別人的優點加以讚美,不僅讓對方快樂,更可以為雙方帶來良好的關係。歡迎大家駕車到讚美洗車中心,本中心可以洗去你的憂悶,讓你獲得被讚美的喜悅。
★活動規則與流程
1.將成員面對面、均分成兩列,距離約一步。
2.請排頭第一人站到隊伍的前面(該排面自動遞補一人上去),面向兩列的伙伴,大聲說:「各位好!我是OOO,我現在要進入讚美區了,請各位給我一句讚美的話,謝謝!」
3.進入讚美區後,操作者從排頭依序面對兩列的成員,以眼神看著對方,聆聽伙伴們的讚美。
4.兩列人是讚美洗車機的「刷子」,只能用話語講出「積極正向的讚美」來「清洗」操作者,若是出現負面的批評或是虛偽的讚美,機器就會卡住,操作者會自動停下來,直到聽見合適的讚美為止。
5.第一人完成後,自動遞補到排尾,成為洗車機的刷子來回饋下一位操作者。
★帶領技巧與注意事項
提醒成員讚美的內容要具體,讚美的態度要真誠,講話時眼神要注視對方。
(三)引導反思
★體驗學習引導分享
觀察性問題(What):整理活動經驗之引導分享
1.你最喜歡哪一個讚美詞?為什麼?
2.有哪些讚美的言詞是過去不曾或較少聽見的?
3.請輪流用兩個字,來形容在洗車機裡面被讚美的感受?為什麼會這樣形容?
轉換性問題(So What):連結生活經驗之引導分享
4.在生活中容不容易聽到他人給予你讚美?為什麼?
5.就你而言,是否有想讚美卻不易表達的困難?
6.從剛才活動體驗或生活經驗觀察,大家覺得讚美能對人際關係帶來怎樣的好處?
應用性問題(Now What):將經驗應用於真實生活之引導分享
7.活動結束後,你希望給誰特別的讚美?為什麼?
行動學習單:為你謙卑的品格評分
一、讚美秘笈
1.我知道如何讚美:
□要多下功夫觀察別人的優點 □要多看優點,少看缺點 □真誠而不虛偽 □讚美的內容要具體 □要讚美品格而非成就
2.我常會對什麼人說讚美的言詞或肢體語言?
□老師 □父母 □同學 □朋友 □兄姐 □弟妹 □自己
3.時常抱怨或批評他人的結果是:
□惹人討厭 □人際關係的破壞 □不喜歡聽他講話 □使人失去興趣 □傷人自尊 □令人不滿 □失去自信 □讓人想遠離他
4.我常會對什麼人抱怨或說批評的話?
□老師 □父母 □同學 □朋友 □兄姐 □弟妹 □自己
5.讚美別人會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是:
□人際關係更融洽 □令人喜歡親近我們 □使人喜歡聽我們講話 □其他
二、讚美的百分百
請先完成以下的學習單,並在小組中告訴對方你所看見的優點(用20秒左右的時間,以眼神看著同學說出讚美的內容)。
姓名:
優點:
具體事件:
我的感受是:
(可按此格式增加讚美的對象)
輔導加油站
一、細心觀察別人的優點
據說有一位非洲的原住民,為了感念某位宣教士一生付出的愛心,在歡送惜別會中,送宣教士一顆石頭,他說:「大家都送你好東西,但我只有這顆石頭可以送你,雖然我不知道它的價值如何,只覺得它很特別,請你收下我的心意吧!」宣教士有點好奇,當時禮貌性地收下石頭,放在背包裏帶回自己的國家。有一天,他心血來潮把那顆石頭拿去給專家鑑定,看看有何特殊之處,竟然發現裡面是一顆當時世界最大的鑽石。
外行人眼中不起眼的石頭,在專家眼中卻看出裏面是鑽石;你在別人身上找到什麼?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我們必須用心地發掘他人的優點,並給予正向的讚美。
二、多看優點,少看缺點
有些父母或老師,因著對孩子的期許,常常忽略讚美孩子的優點,例如:小華國語考95分,很高興的拿給爸媽看,爸媽卻說:「你怎麼沒有考100分呢?下次要考好一點!」。小華難過地說:「我是全班最高分的,你還要我怎麼樣嗎?」
華人考試卷批改是用扣分,美國人卻是從加分開始;多看優點,少看缺點,是給予他人讚美的不二法則。
三、真誠而不虛偽的讚美
真誠的欣賞與讚美,有助於鼓舞他人,增強人際關係。如果對方表現的不理想,但為了讚美而誇大的讚美一番,而超過那個人所能接受的程度,會讓對方感覺言不由衷。例如:小強因生理上的疲累,寫字寫得非常凌亂,老師還稱讚他:「你寫得真好看!」這樣就顯得過於虛偽。敷衍久了,孩子不會看重這種稱讚,讚美就失去意義。比較好的說法是:「我知道你現在覺得很累,不想寫字,但是你還是願意努力完成這份作業,讓老師覺得非常感動。」
四、讚美品格,而非成就
如果以箭射出的靶心說明,靶上最外圍的那圈,就是外在表象的讚賞,例如「妳穿的好漂亮」等說法,再往內圈一點,就是讚美到對方的成就,例如「你跑步的速度真是快!」再接近紅心的一層,則是讚美一個人的潛力,如果連對方本身都沒察覺到的特質,因為你的觀察而被發現了,對方一定深受感動。最後,標靶的紅心代表對人格品行的讚美,除了能使人獲益外,還可降低緊張和競爭的狀態。(註1)
讚賞命中的區域愈接近紅心,對當事人產生的鼓舞效果就愈大,但如何區分品格與成就?
▲成就:「好棒,你是全班最準時的人!」
品格:「太棒了,你非常信守承諾,能夠準時的出現!」
▲成就:「真厲害!你的英文段考拿了滿分!」
品格:「好極了!你上課專注又殷勤的複習功課,使你的英文段考拿了滿分!」
▲成就:「你將教室打掃得真乾淨!」
品格:「謝謝你這麼負責的把教室打掃乾淨,而且充滿熱忱地將垃圾都清理完畢!」
五、實踐讚美的方法
(一)一個笑容、一個點頭都是讚美。
(二)適時且具體地用言語稱讚對方的優點。
(三)用卡片向對方表達欽佩。
(四)用相片去記錄優良的事蹟,並張貼表揚。
(五)用徽章、貼紙等小東西來獎勵學生。
(六)在教室中設置每一個人的「讚美口袋」,每當有人做了值得稱讚的事,就把對他的回饋寫在小卡片後放入袋中。
聖經密笈—詩篇第八篇
這是一篇美麗、感人的詩歌,也許是在一個萬里無雲的夜晚,天上的星星佈滿穹蒼,大衛在讚歎之餘,從浩瀚的宇宙中發現人的渺小,因而稱頌神,讚美祂創造的奇妙和偉大,也感謝祂的眷顧及賞賜,正如加爾文說:「天空大地是一個大宇宙,而人則是一個小宇宙,兩者都是舞台,為要彰顯神的榮美。」本詩篇的大綱可分成三段:(註2)
一、讚美(1~2節)
1.讚美的宣召(1節) 2.讚美的原因(2節)
二、頌曲(3~8節)
1.讚歎—神的創造(3~4節) 2.稱謝—人的身分(5節) 3.稱謝—人的權柄(6~8節)
三、讚美(9節)
詩歌開頭與結尾以「耶和華我們的主啊」,來表達神與人密切的關係,信息中並有兩個重點:1.滿天星辰反映出神的榮耀,以及2.宇宙的主竟然眷顧微不足道的世人,賦予人榮耀,並使人擁有管理受造之物的權柄。詩人從浩瀚的宇宙中,不單認識了神,也認識了自己,一方面讚歎神偉大的創造和奇妙,另方面,更稱謝神細心且周詳地看顧卑微的人。
「你們要讚美耶和華,在神的聖所讚美祂,在祂顯能力的穹蒼讚美祂,要因祂大能的作為讚美祂,按著祂極美的大德讚美祂。」(詩篇一百五十篇1~2節)上帝是奇妙的真神,為何希望人讚美祂?事實上,並不是上帝喜愛我們恭維祂,也不是祂的自卑感作崇,必須藉別人的讚賞來自我肯定。我們的神本配得榮耀和讚美,祂要我們藉著讚美祂,專心注視祂的能力、美德、智慧、權能與憐憫,並學習如何去尊重、讚美我們周遭許許多多按祂形象所造的人們。
培養謙卑品格小格言
心中有智慧,稱為通達人。嘴中的甜言,加增人的學問。──箴言十六章21節
人性深處,無不渴望被讚賞。──威廉‧詹姆斯
讚美是所有聲音中最甜蜜的一種。──金諾方
註1:參考黑幼龍(2003),《贏在影響力:卡內基人際溝通九大法則》,天下文化出版。
註2:張國定(2005),《詩篇卷一》頁211,天道書樓有限公司。
[轉貼]當孩子交了你不愛的朋友
當孩子交了你不愛的朋友
青少年孩子最愛的是朋友,他們寧可為朋友兩肋插刀,也不願聽父母的忠告。陳媽媽近來發現孩子開始說髒話,甚而開始挑戰、反抗父母所說的,每每苦口婆心的相勸,換來的是孩子更多的叛逆與反抗,陳媽媽試圖用高壓的方式來規範,沒想到彼此的口角越來越多,甚至延伸到阿才近乎要離家出走的家庭革命事件。
陳媽媽沮喪求助,懷疑自己沒有能力,甚至認為這是極大的羞辱,也不敢和別人討論,當他鼓足勇氣前來求助時,頓時發現阿才的反應並非特異,而是青少年正在發展自己、尋找自己、想作自己,當父母越是強制,孩子就越叛逆,繩子的拉扯會升高彼此的衝突,甚至繩子會出現斷裂的危機。
賴皮老師先讓媽媽了解青少年孩子的發展任務及特質,他們開始尋找同儕的需求甚過父母的支持,渴望作自己成為一個受朋友、同儕歡迎的人;接著賴皮老師試邀請媽媽來扮演阿才的角色,讓媽媽瞭解孩子要的是父母的支持、理解,而不是一再地反對與禁止;青少年孩子其實也擔心自己,當父母只要拒絕要求時,他們也失去諮詢的對象,同時也面臨失去依靠與支持的孤單,反而更容易讓孩子失去判斷是非的概念,進而走上偏差之路。
透過幾次的角色扮演,陳媽媽似乎越來越瞭解青少年的內心,他發現孩子外在的強壯其實彰顯的是內心的孤單與害怕,他們渴望作自己的強勢,內心卻是期待有所依靠與支持。陳媽媽改變自己原有的強制規範,開始瞭解阿才的朋友,也尊重阿才對朋友的描述與看法,「少說多聽」,必要時才給出一段精簡的回應,讓阿才有機會在事後沈澱與反芻;甚至鼓勵孩子邀請朋友到家中,透過殷切的招待讓阿才知道父母並不排斥朋友,反而有機會實際了解這群朋友的反應與真實狀態,透過陳媽媽的努力與堅持,尊重與了解,阿才終於學會如何分辨、結交對自己有益的朋友。
畢竟,青少年期待的是被尊重,當你尊重他的選擇,他們也才有機會聽見父母具體的回應與建議,若家中有青少年的父母,不妨試著接近他們的生活,回憶自己曾經年輕的過程,參與他們活動,進入他們的世界,不妨學會和你的孩子作朋友吧!
[轉貼]當你不喜歡孩子的朋友時
趙慧芳│文山國中輔導室主任
父母親若是一味地想將孩子和他的朋友分開,不如學習做孩子的朋友,也做孩子朋友的朋友!
青少年喜歡和朋友在一起,因為當他(她)有一群朋友在身邊時,會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、是被喜歡的。「朋友」對青少年的意義遠遠大過兒童或成年人,因著和朋友之間緊密的連結,讓一個原來凡事都倚賴父母的孩子可以漸漸減少對父母的倚賴。很多青少年選擇認同朋友的價值觀,而放棄父母的價值觀,只是想要證明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。對父母而言,是傷心、是失落、是孩子的叛逆;對孩子而言,卻是成長、是獨立、是發展自我的歷程。
許多父母看著孩子交了不愛念書的朋友、行為有偏差的朋友、或是家庭有問題的朋友,心中焦慮不安,終日擔心憂愁,深怕孩子受到不好的影響,一心一意想要保護孩子,於是展開緊迫盯人的策略,嚴密監控孩子的行蹤、書信、電話,以為只要完全地隔離、徹底地限制,就可以使孩子遠離壞朋友。然而,往往事與願違,很多孩子為了朋友,與父母形同陌路,甚至反目成仇!最後父母親會感慨地說:「我沒有辦法管教我的孩子,因為孩子不聽我的話!」
那麼,父母親究竟該如何是好呢?
‧多一點關懷,少一點掌控
有位青少年告訴我:「我媽媽只關心我考幾分、有沒有吃飽,她從來不關心我的感受。我的朋友雖然成績不好,也會抽煙,但是他很關心我,了解我的心情,願意聽我說心中的話。」青少年需要被關心,厭惡被掌控,有智慧的父母在面對青春期孩子時,會學習放下權威的角色;只有更多的關懷,孩子才會願意一步一步地走向你。
‧多一點聆聽,少一點教訓
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,只有聽訓、挨罵的份,完全沒有辦法說出真心話,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說出真心話,結果是被罵得更悽慘。但是,在朋友面前,他可以放心地說,可以盡情地發洩,不用擔心挨罵,也不需要反覆聽許多的道理。如果你是孩子,你喜歡和誰在一起?
‧多一點陪伴,少一點批判
想一想這些大人眼中的「壞」朋友,其實是花最多時間陪伴你孩子的人,是讓你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孤單的人,他們對你的孩子意義深重。若是你批評他們、否定他們、論斷他們,會使你的孩子非常憤怒,並且加深他對朋友的愧疚,他會認為父母不了解他和他的朋友,甚至不滿父母的現實(只重視成績),為自己的好朋友忿忿不平!
當你不喜歡孩子的朋友時,需要思考:為什麼你的孩子那麼喜歡他?是不是你辛苦的工作,只滿足了孩子物質的需求,然而他的朋友沒有給過他一塊錢,卻滿足了他心理和情感的需求?很多的「壞」朋友毫不吝惜地給出了他們的關懷、聆聽和陪伴!父母親若是一味地想將孩子和他的朋友分開,不如學習做孩子的朋友,也做孩子朋友的朋友!
(本文轉載自《愛家雜誌》第9卷10期2004.10)